新闻动态

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国之重器背后的科技力量-中国船舶719研究所

来源:极速体育nba直播吧发布时间:2025-04-08 14:33:23浏览量:

  回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冷战格局下,核威慑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核潜艇作为海洋深处的战略堡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核潜艇,不仅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象征,更是维护国家安全、捍卫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

  1965 年 3 月 20 日,那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第 11 次会议,正式批准核潜艇工程 “上马”,重新将其列入国家计划。这一决策,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核潜艇事业前行的道路。同时,715 所划归二机部建制,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落在了他们肩上 ——1970 年建成核潜艇陆上模式堆。

  同年 6 月 12 日,以海军舰艇研究院(七院)一所二室为基础,核动力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即 719 研究所)正式组建 。从此,719 研究所肩负起了核潜艇工程总体设计的重任,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719 研究所便承载着国家的期望、民族的重托,在核潜艇研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 719 研究所的历史长河中,黄旭华院士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他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带领着团队在核潜艇研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跨越。

  1958 年,黄旭华接到参与核潜艇研制的任务时,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西方国家对核潜艇技术严密封锁,苏联也拒绝提供技术援助。面对重重困难,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从零开始,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研制之路。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科研条件极为艰苦。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海量的数据计算。为了确定核潜艇的关键数据,他们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一遍又一遍地核算,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核潜艇的具体模样,他们知之甚少,仅有的资料是几张模糊不清的国外核潜艇照片和两个玩具模型。黄旭华和同事们如获至宝,他们仔细研究照片和模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还找来木匠,制作了全比例的核潜艇模型,通过反复摸索和实践,逐渐摸清了核潜艇的内部结构和原理。

  在核潜艇的艇型选择上,黄旭华大胆提出采用最先进的水滴线型设计。这种设计虽然难度极大,但能明显降低潜艇在水下的阻力,提高航速和机动性。然而,这一方案在当时遭到了不少质疑,因为就连技术先进的美国,在采用水滴线型设计时也是小心翼翼,分三步走。但黄旭华力排众议,他坚信这是实现我国核潜艇技术突破的关键。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最终成功攻克了水滴线型设计的难题。

  除了艇型设计,核潜艇的动力系统、通讯系统、武器系统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逐一攻克了这些难关。他们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总结出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源泉。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70 年 12 月 26 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那一刻,整个中国都为之沸腾。这艘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核潜艇,是我国国防力量质的飞跃,它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强的底气和线 年的时间,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的 “中国速度” 和 “中国奇迹”。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 “零” 突破 。这不仅是 719 研究所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

  自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后,719 研究所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在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不断深耕,持续发展壮大。

  截至 2013 年 2 月,719 研究所已设有船舶及海洋工程等 30 多个专业 ,成为了一个以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为主,兼顾民用开发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型总体研究所。这些专业涵盖了从船舶动力系统到通信导航、从材料科学到结构设计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719 研究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经国家批准,研究所招收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硕士生 ,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招收 “核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的博士生 ,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研究所都会选送科研骨干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不断的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为了拓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719 研究所与美、英、法、俄、德、荷兰等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 ,并推荐公派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通过这一些国际交流活动,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动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经验和管理理念,为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多年的人才教育培训和科研积累,719 研究所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截至 2018 年 5 月,研究所拥有以中国核潜艇之父、2013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及国家重点战略装备工程总师、中国工程院张金麟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省部级专家 60 余人 ,型号总师 8 人,船舶设计大师 3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8 人 。这些顶尖人才组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所的科研创新和技术突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719 研究所承担着海军重点装备研制的重任,研制出了多种先进的装备。其中,094 型战略核潜艇便是其杰出代表之一。该型艇由 719 研究所精心设计,相比于上一代 092 型战略潜艇,在隐蔽性、传感器以及推进系统可靠程度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新型核反应堆功率大、热效率高,赋予了核潜艇更高的水面和水下航速,使其能够在深海中悄无声息地执行战略任务,成为中国海基核威慑力量的重要支柱。

  除了 094 型战略核潜艇,719 研究所还在其他军工项目上持续发力。他们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海军装备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先进装备的列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让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方面拥有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719 研究所也因此成为中国国防力量的坚实后盾,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保驾护航。

  在核电工程方面,719 研究所所属特定种类设备公司成功签订广西白龙核电项目 1、2 号机组工程 PV70 爆破阀设备采购合同 。爆破阀作为 CAP1000 核电站的核心关键设备之一,是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年着手研制爆破阀,历经 10 年时间,于 2018 年完成爆破阀样机鉴定,并通过专家技术评审。此次合同的签订,是 719 研究所在核电领域技术实力的体现,也为其进一步深耕高端阀门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 年 4 月 17 日,国家核安全局批准 719 研究所变更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和制造许可活动范围,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核电设备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雄厚实力,也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搭载 719 研究所综合电力推进及自动化系统、全船减振降噪装置的观光游船 “世纪 江山如诗” 号正式交付。该船配置了 719 研究所研发的 3 台 750 千瓦水冷永磁电驱动主推进装置和 200 千瓦侧向推进装置 。该系统结合多型仿真软件优化工况和控制策略,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还应用了气囊减振、浮动地板、新型阻尼材料等创新技术,大幅度的提高了节能减排特性、操纵性、减振降噪效果和乘坐舒适性。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 719 研究所在船舶动力和减振降噪技术方面的领先水平,也为我国民用船舶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节能环保领域,719 研究所也积极布局,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例如,他们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研发先进的处理工艺,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719 研究所在民用产业领域的拓展,不仅实现了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开发出众多填补国内空白、竞争力强的产品项目,科技产业也逐步成为了其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 719 研究所发展的历程中,“团结、求实、开拓、奉献” 的七一九精神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了全体科研人员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不仅是对过去艰苦奋斗岁月的凝练,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与鞭策。

  多年来,719 研究所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以黄旭华院士获殊荣受接见为契机,组织全国二十多家媒体,撰写长篇通讯,揭秘黄旭华院士等老一代七一九人的创业故事,并通过所刊、局域网、集团微信和报刊等在所内持续宣传;将黄旭华院士的事迹报道汇编成册,在开放日、新员工入所时,作为珍贵的文化礼品相送。以黄旭华科技奖励基金成立大会及颁奖典型为契机,请黄院士亲自到场,为年轻一代讲述一代产品研制的峥嵘岁月和老一辈科技工作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这些活动,让七一九精神在新一代科研人员心中生根发芽。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719 研究所作为我国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应以七一九精神为指引,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来,随国家对海洋权益的日益重视和海洋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719 研究所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在国防领域,研究所将继续致力于海军装备的研发和创新,不断的提高我国海军的现代化水平,为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领土完整提供坚实的保障。在民用产业领域,719 研究所将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推动核电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719 研究所一定能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5 年 2 月 6 日 20 时 30 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 (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 99 岁 。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 1958 年参与核潜艇研制任务开始,他便隐姓埋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在长达 30 年的时间里,他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默默耕耘在核潜艇研制的第一线。为实现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的誓言,他和他的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我国核潜艇事业的辉煌。

  他的离去,让整个中国为之悲痛。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追忆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上海交通大学,黄旭华院士的母校,师生们自发地组织了追思活动。在闵行校区的木兰船建大楼一楼大厅,人群排起了长队,大家手持鲜花,默哀并向黄旭华院士的肖像三鞠躬,而后一一敬献鲜花,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

  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攀科技高峰,无私奉献。他的精神,也将成为 719 研究所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激励着全体科研人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为我国的船舶及海洋工程事业贡献力量 。

  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攀科技高峰,无私奉献。他的精神,也将成为 719 研究所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激励着全体科研人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为我国的船舶及海洋工程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