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工程案例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工程案例

双载荷ADC闪耀2025 AACR

来源:极速体育nba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5-05-20 11:54:24

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上,双载荷ADC成为新焦点,国内药企相关这类的产品占据半壁江山。

订购热线:177 7167 0781

      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上,双载荷ADC成为新焦点,国内药企相关这类的产品占据半壁江山。

      2.双载荷ADC通过在抗体上偶联两种或多种不同载荷或同一载荷的两种不同Linker,提高ADC活性,产生添加或协同效应。

      3.目前全球已有超20家制药企业公布双载荷ADC领域的布局情况,国内也有多家药企涉足其中。

      4.尽管双载荷ADC设计复杂,但疗效与安全的平衡问题仍需严谨的临床实验来给出答案。

      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双载荷ADC成了新焦点。根据大会发布的摘要,至少14款双载荷ADC将亮相,国内药企相关这类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大多数项目此前从未披露过。而就在一年前的AACR大会,还仅仅只有4个双载荷ADC的身影。

      在ADC成为药物研发顶流的时代,双载荷前景极具想象力,或将成为ADC领域的下一个大爆点。

      尽管ADC目前在多种肿瘤疾病中均展现出潜力,但肿瘤异质性和耐药仍是该领域目前最大的挑战,前者可导致肿瘤的持续复发与转移,而后者则会导致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低生存率,所以如今绝大多数ADC研究目的均是为客服这些障碍,而双载荷ADC或将成为潜在的解决方案。

      双载荷ADC通过在一种抗体上偶联两种或多种不同载荷或同一载荷的两种不同Linker,灵活调整药抗比(DAR)值,提高ADC活性,产生添加或协同效应,提高治疗效果,扩展适应症范围,并克服耐药性。然而,两种生物活性分子因作用机制不同、生物活性各异、药代性质差别,其起效剂量、毒性剂量均有不同,采用简单的1:1的比例与抗体偶联形成的ADC,很难保证分子有效且安全,成药的可能性较低。选择正真适合的荷载药物及其和抗体连接方式是成功的关键。

      双载荷ADC药物采取不同机制设计。毒素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作用机制和疗效。在构建双载荷ADC方面,研究者们已经探索出多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两个反应位点分步进行构建,在抗体的不同位点引入单链Linker和有效载荷;另一种是利用单一反应位点引入分支Linker,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引入有效载荷。尽管双载荷ADC构建方法目前已经较为成熟,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1、协同增效:针对不同生物学通路(如微管破坏+DNA损伤)或同一通路的不同节点(如EGFR抑制+HER3阻断)进行联合打击,明显提升杀伤效率。例如,同时搭载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和PARP抑制剂的ADC,可针对HRR缺陷和同源重组正常肿瘤均产生强效杀伤。

      2、耐药预防:通过多机制联合作用降低耐药压力。例如,微管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如STING激动剂)的组合,既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又能激活抗肿瘤免疫,形成“杀伤-免疫”正反馈循环。

      3、旁观者效应:部分载荷(如RNA干扰分子)可靶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或免疫抑制细胞,重塑微环境以增强整体疗效。

      尽管就现阶段而言,全球双载荷ADC的研发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这一赛道如今却拥有前所未有的研发热度,以至于全球药企短时间内就掀起了一场“抢位赛”,其中国内康弘药业率先出线成为全世界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型双载荷(dual-payload)抗体偶联药物(ADC),并在此次AACR亮相备受业内关注。KH815是一种具有抗耐药潜力的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的新型双载荷ADC,其双载荷能实现同时在RNA水平和DNA水平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具有双效协同机制。此外,还能降低P-gp和HSP70蛋白的表达,克服耐药,增加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在双抗原+双载荷领域,杭州多禧的DXC018、上海亲和力生物的IMD2113、康宁杰瑞的JSKN021以及拓济的TJ102成为讨论焦点。前三者均围绕HER2/EGFR靶点展开,各有千秋;TJ102则另辟蹊径,剑走偏锋,选择靶向CDH6和叶酸受体α。

      Araris致力于开发一流的ADC,其专有连接子偶联平台AraLinQ无需对抗体做改造,就可以在抗体的特定氨基酸上连接载荷,这一技术可通过高效的一步反应将多个协同抗癌载荷偶联到单一抗体上。这一独特的技术平台,让ADC领域老玩家罗氏心动不已,今年年初其子公司ChugaiPharmaceutical以总金额7.8亿美元达成与其共同开发下一代ADC的合作,两个月之后日本大鹏制药更是以4亿美元首付款,总金额11.4亿美元将Araris收入囊中。两项重磅交易也说明了双载荷ADC的未来前景巨大。

      据ApexOnco等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超20家制药企业已公布其双载荷ADC领域的布局情况,除Araris、Adcoris、GeneQuantum、Alphamab、Hummingbird、Sutro、BrickBio等海外Biotech外,国内也有多家药企涉足其中,如爱科瑞思、康宁杰瑞、百奥赛图、宜联生物、信达生物等。

      从靶点来看,主流的选择仍然是单靶,以较为成熟的HER2、TROP2为主,双靶点和双payload的选择或许难度更高但也是差异化的方向,而在payload的选择上则是在探索更多元化的组合,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双payload的潜力。

      信达生物的双载荷ADC近日也传来好消息,其申报的1类新药靶向CEACAM5的双载荷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020在国内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虽载荷暂未公开,预计不久将开启1期临床试验。虽然承诺会发布相关试验海报,但遗憾的是,并未出现在此次AACR摘要之中,大概率会在后续的ASCO等重要学术会议上展示。

      同样缺席本次AACR的还有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rossBridge Bio。此公司去年11月刚刚完成1000万美元的私募融资,其主攻方向便是双荷载ADC。其管线中研发进度最快的为CB-120,为TROP-2双载荷ADC,载荷为exatecan和ATR抑制剂。

      从当下局势来看,康弘的KH815和信达的IBI3020已率先叩响临床大门,但这场竞赛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充满诸多不确定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疗效与安全的平衡问题。双载荷ADC的设计绝非简单的“1+1”模式,双载荷ADC需要同时携带两种不同机制的细胞毒性药物,导致体内代谢路径复杂化,两种载荷的释放动力学、协同效应及毒性叠加风险难以预测。

      双载荷ADC大热的背后,有着清晰且现实的临床需求。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接受ADC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的原因复杂多样,靶抗原丢失、对载荷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屡见不鲜。双载荷ADC能不能成功突破这些困境,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最终还得依靠严谨的临床来给出答案。